11月12日,由藍鯨教育主辦,上海報業集團指導的2020藍鯨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。本次大會以“共濟·復新”為主題,與教育同仁一起回顧2020年教育行業發展的成績,探討后疫情時代教育行業的變革與新生,尋找未來前進的方向。會上,東軟教育科技集團執行董事、CEO、總裁溫濤博士帶來關于“數字化時代,高等教育如何‘乘風破浪’”的主題演講。
溫濤講到,數字時代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好時機,新科技革命將塑造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態。大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名教師的“獨角戲”,教師應從注重研究自身“如何教”轉變為指導學生“如何學”,高效學習不再止步于對知識的“記憶和擁有”,理想的大學不再是遠離社會的“象牙塔”。面向未來,東軟教育將堅持立德樹人,以新方法、新模式、新機制、新平臺、新內容為驅動,打造繁榮共生的、基于平臺、數據、人才連接的數字化人才教育服務生態共同體,用更高的教育質量、更好的教育服務,回饋社會各界的信賴和支持。
(本文根據溫濤博士現場發言整理,原文有刪減)
數字時代: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好時機
1、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:加速了全球高等教育變革
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,讓全球高等教育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,成為全球教育變革的催化劑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官方統計數據:截至9月7日,全球仍有8.69億(約占全球學生總數49.6%)學生無法上學;受疫情持續沖擊,部分高校因財政壓力巨大將面臨生存困難,目前全美已有30余所大學宣布永久關閉。面對疫情造成的停課,絕大多數國家正在使用在線教育確保教育的連續性,在線教育的功能、價值和潛力愈加凸顯,巨大的需求將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步伐加快,也催生了“互聯網+教育”“智能+教育”的教育新形態、新常態。
面對疫情,在教育部“停課不停教、停課不停學”的要求下,迅速實現了線下教育向線上教育的平穩、順利、高效轉換,成功實現我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、長周期、全學科、全方位的在線教學實踐。在取得“階段性勝利”的同時,線上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與不足也逐漸暴露出來——部分教師數字素養有待提升、在線教學經驗不足,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均衡,智慧教育平臺及線上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有待加強,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網絡技術環境有待升級改造,線上教學方式仍未脫離傳統的線下單向授課模式。
2、新科技革命:將塑造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態
新科技革命加快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創新應用;人工智能、機器學習、虛擬現實等技術必將引發新一輪教育變革,推動全球教育朝著智慧教育階段轉變和演進。
資料來源:《華為全球展望GIV2025報告》《2020世界經濟論壇報告》
高等教育進入了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時代,從規模化教育走向數字化、個性化、多元化、生態化的智慧教育。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,“互聯網+”“人工智能+”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旋律,高等教育領域也必將向數字化轉型、智能化升級。
3、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:將孕育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空間
2019年,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.6%,正式邁入普及化階段;伴隨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,入學機會顯著提升,學習群體呈現多樣性特征,社會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更加旺盛,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訴求更加強烈,推動著高等教育進一步走向多樣化、市場化、全球化。
面對新形態、新空間、新挑戰,要重新定義高等教育。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對接時代的發展,對接科技的進步,對接市場的需求,對接新的職業崗位,對接人的成長成才的需求。
沖破圍墻:高等教育創新形態與未來走向
1、大學的師生不再被“束縛”在物理的校園與課堂
數字化正在改變教育的實現方式,物理與在線學習空間融合的優勢不斷放大,不僅可實現不同高校間優質教育資源的充分共享,而且高校自身的組織管理變得更靈活和扁平化,運行效率得以顯著提高。
當在線教育走向教育實際,未來無論是基礎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職業教育,都會突破校園的“圍墻”,走到現實生活中來,成為新的教育業態。校園的空間更加的智慧化,學校也會變成一個萬物互聯、智慧感知、虛實結合的學習空間.
2、大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名教師的“獨角戲”
教師從注重研究自身“如何教”轉變為指導學生“如何學”,各專業教師團隊將按新的角色分工進行重構,角色包括知識架構師、教學設計師、課程講授師、質量保障師等。
“以學生為中心”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,轉變為知識的組織者、學習的指導者、研習的觀察者;而“名師”的背后是一個分工明確、職責細化的教學實施團隊,授課教師變成站在臺前的“演員”,講臺變成了“舞臺”,教案變成了“劇本”,一門課就像“一部大劇”!
3、學生的高效學習不再止步于對知識的“記憶和擁有”
知識的理解比記憶更重要,知識的運用比擁有更重要。計算存儲能力的大幅提升將人從重復性記憶中解放,對知識的理解將更加重要,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轉為已有。
要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啟迪學生心靈,塑造學生人格,培養創新思維,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,轉變為主動地探究知識、構建能力、應用技術、創新創造,在知識的運用中創造價值。
4、學習資源不再僅僅來自于“一個圖書館和幾本教材”
數字化資源滲透率會越來越高,學習資源的結構與獲取方式將產生巨大變化。伴隨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,移動終端設備的快速普及迭代,數字化學習平臺與資源將成為主流。數字化資源易存儲、易獲取、更新快,學習者不需要到固定場所就可以隨時利用,不同渠道之間的資源也將實現高度共享。
5、學生的大學時光不再是“整齊劃一”的固定時限
未來學生不再是就讀大學,而是“訂閱大學”。這將得益于智慧教育平臺的應用更加普遍,數字化學習與管理系統更加智能,學生的學習效率將大大提高,完全的“學分制”成為可能,大學可能不再受制于統一的本科4年/高職3年學制。學習群體的多元化、學習路徑的個性化、學習評價的智慧化,都會發生很大變化。
6、在智慧教育的實踐中IT類專業將率先“大步向前”
IT類專業具有開展智慧化教學改革的先天優勢,為學生創造柔性學習環境迎來最好的時機。
7、大學評價不再是滿足傳統的“基本指標”即可
智慧教學將教師從繁雜的教學中解放出來,數字化將師生從有限的辦學空間中解放出來。未來AI助理將能幫教師解決問題答疑、個性化輔導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問題,有限的教師能服務到更廣泛的學習者。而數據資產和數字化競爭力將成為評價大學辦學的“新指標”,大學也將迎來信息化領域的一輪“新基建”。
8、理想的大學不再是遠離社會的那座“象牙塔”
從教育對象上看,未來的高等教育可以滿足任何有需求學習的個人和群體;在教育價值上,賦能學習者、服務社會經濟發展、助力于行業的發展;在教育形態上,以學習者為中心,形式是多樣的;在教育生態上,是一個開放、共享的學習環境;在教育邊界上,仍需要物理形態的校園提供面對面的教育,以校園為物理載體向線上廣泛輻射;在經費來源上,要學會經營,懂得通過開源創收、投融資、外部捐贈等多渠道獲得經費。
創新融合:面向教育的未來,辦“面向未來的教育”
20年前,IT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嚴重脫節催生了東軟的辦學夢想。20年來,東軟教育創造性提出并構建實施了一體化TOPCARES人才培養模式,以創新的全日制學歷高等教育為基礎,并通過線上線下融合,大力拓展繼續教育、教育資源與數字工場兩大業務,建立了三大業務板塊彼此支撐、耦合互動的數字化人才教育服務生態體系。
面向未來,東軟教育將堅持立德樹人,以學生價值創造為中心,與產業同步、與技術同步、與市場需求同步、與教改趨勢同步來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。與此同時,教育機構是典型的關鍵利益相關者組織,東軟教育將關注利益相關者多元化價值訴求,以新方法、新模式、新機制、新平臺、新內容為驅動,打造繁榮共生的、基于平臺、數據、人才連接的數字化人才教育服務生態共同體,用更高的教育質量、更好的教育服務,回饋社會各界的信賴和支持。
來源: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
咨詢電話
微信掃一掃